“想有想無”這樣的潮人口語,很土很俗,跟“呾有呾無”一樣,是普通潮州老百姓日常隨口而出的土話,實在上不了臺面,絕對引不起語言學家們的關注。
然而,這一直被視為很土的東西,也許把表面的土除去,里面是閃閃發光的金子!
相比而言,呾有呾無在時下潮人生活中的使用率,遠高于想有想無。比如我回鄉下老家,問鄰居老四嫂:“老四呢”?
嫂子答:“在閑間跟人食茶,呾有呾無”。
“呾有呾無”不能直譯為“說有說沒有”,應該理解為談天說地,就是在茶座上海闊天空閑聊。
在茶座呾有呾無,是工夫茶文化的精髓。設想一下:如果茶客喝茶過程一直都沉默,這茶局能堅持多久?還能有茶薄人情厚的體會嗎?只怕連小杯都改用大碗了。
呾有呾無比談天說地的涵蓋面更廣,你們海闊天空也好,從暹羅到豬槽也罷,都是現實的存在,但說到無,未出現的,這才叫博大精深吧?
不過,促使我寫這篇閑文的,不是起因于“呾有呾無”這口語,而是“想有想無”這土話。因為疫情也因為年齡,近期一直宅家,與朋友聯系都用微信。日前,收到北京一潮籍老友微信,說他每天都在“家中閑坐,想有想無”。這久未再聞的“想有想無”,頓使我像見到久別的兒時伙伴,特別的親切!這也令我這個每日在家閑坐的老頭思想活躍起來,越想越覺得這個潮人獨有的用詞味道無窮,深潭無底。童年在鄉下是聽熟了的,但在城鎮,比如這潮州府城的市民,是否也曾用過,什么情景下用的?我立即微信請教佃女士。她近年潛心搜集潮州方言熟語并加注釋,書出了一本又一本,是這方面的專門家。她立即語音回復,說這個詞府城人也常用,想有,即是現實中有的;想無,則比如一個窮漢子,想娶部長的女兒做老婆,也就肯定想無,嘻嘻嘻。
這解釋與我童年在鄉下的見聞相一致。那時,小伙伴一起玩,也會想有想無,充滿幻想,說了出來,長輩(往往是母親)聽了,往往一句教訓:“勿想撮無個”?。▌e想那些沒有的)。
其實,想有想無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詞。想有,即現實有的。人家有房有車,你也想有,這不奇怪;想無,現實未有,你還敢想,這絕不簡單。幾乎歷史上的成功人物,不單自己是個善于想的人,還鼓勵別人想。拿破侖說: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。
作為一個喜歡寫點東西的人,我想到我的同宗李白,他最厲害之處不在于會飲酒,而在于會想有想無,幻想、想像,舍此難以成詩人。他不單自己想,還代別人想,代云想,代花想。他為了歌頌楊貴妃的美去取悅唐玄宗,寫了幾首《清平樂》,首句就是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。真不愧是詩仙。你看,那么美的云彩,見到楊貴妃那飄逸的衣裙,羨慕得不得了,想著要跟它一樣就好了;鮮艷的花更想能跟楊貴妃的容顏一樣美就好了!想有想無,李白想到極致!
想有,不奇,想無才應驚異。豈不聞異想天開。想無,是歷史發展的動力,人類前行的推進器;如果沒有一群敢于想世上所無之物,并動手干起來,豈有人類航天的壯舉;若無一群敢想敢干的人,我國哪來南水北調這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。
扯遠了,還是回到我們潮州來吧?!跋胗邢霟o”這個詞產生在潮州,是先輩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,敢想,會想,敢干,會干。試看廣濟橋,當年中間一段流太急,無法建橋墩(潮人稱洲,當時建了二十幾洲)。怎么辦?想呀,想辦法呀,終于想出無人用過的辦法:用梭船連結成浮橋。潮人這一想,創造了一項世界第一,世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在潮州建成!
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,我們祖國各方面都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,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中,各級領導一直鼓勵各行各業要“想有想無”,敢想敢干,別人有的我們要有,別人無的我們也要有。有一口號正響徹神州大地:不怕做不到,就怕想不到!
什么叫文化自信?這就是!
作為“想有想無”這名言發源的潮州,我們更應該敢想敢干,充分發揚“想有想無”的精神!
(李英群)